来自建筑师。Snøhetta 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已向公众开放,为北京的文化领域引入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和知识共享空间。作为 2024 年最值得期待的项目之一,该图书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恒温阅读空间,此外还有各种设施,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目的地。Snøhetta 于 2018 年通过国际竞赛获得北京城市图书馆项目,并与当地合作伙伴 ECADI 共同完成了该项目。
Snøhetta 认为,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书库,更是一个学习、文化和社区中心。空间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整合了会议、展览、表演和古籍修复等区域。该项目并没有将图书馆视为过去的一种类型,而是致力于探索其潜力,培养“书籍、人和自然景观之间的情感联系”。
“正是人们对书籍的热爱,让图书馆在数字时代得以生存,并蕴含着新的潜力,为城市和公众带来更多的回馈。我们有责任重新诠释身体、心灵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重新点燃远离屏幕的阅读乐趣。图书馆将继续存在。” —— Kjetil Trædal Thorsen,Snøhetta 联合创始人兼合伙人。
“图书馆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人们使用图书馆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图书馆需要发挥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的作用,实现社会互动和知识共享。”—— Robert Greenwood,Snøhetta 公司合伙人兼亚太区总监。
北京市图书馆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在其中心,一个 16 米高的讲台欢迎游客的到来,同时也是馆内的主要流通干道。讲台由弧形阶梯式露台环绕,与附近的通惠河景观相映成趣。露台是一个休闲、聊天或阅读的非正式区域,同时又与大空间保持联系。
半私密的小型阅读区嵌入“山丘”之中。这个室内景观位于一个类似天篷的屋顶之下,灵感来自银杏树,日光从花瓣之间的小开口照射进来。入口处的真银杏树进一步增强了自然氛围,通过阅读、表演和景观的融合,颂扬了北京的传统文化。
在这片广阔的空间中,用以衔接山谷的壮阔与书籍的尺度的是高耸而纤细的柱子,它们向上延伸,顶部膨胀成形似银杏叶的扁平面板——这是对一种在中国土生土长、已有 2.9 亿年历史的古老树种的致敬。重叠的面板与穿插其间的玻璃构件共同构成了一个如树冠般的屋顶,让柔和的自然光洒满室内。在这片银杏树冠之下,人们可以登上顶峰,俯瞰书海山谷与远方辽阔地平线上的风景。这种与周遭实景及书中构建的想象世界融为一体的体验,使读者能够在此地铸就独一无二的记忆。“梯田景观与树形柱子吸引着访客们抬头远望,欣赏更广阔的景象。在这里,你可以坐在树下,阅读你最爱的书籍,”Greenwood 说道,“北京图书馆拥有一种跨越时代的特质,你可以在这里给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向他们推荐你喜爱的书籍。”
在建筑南北两侧入口,真实的银杏树被种植在边缘,小山丘上的景观向外延伸,进一步加强了与自然的联系。图书馆通过将阅读、表演与景观融为一体,颂扬了北京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该项目努力应对气候挑战,采用各种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的内含碳足迹和运行碳足迹。它采用模块化组件和合理的结构网格,以减少制造浪费。银杏树的立柱采用单一模块,通过旋转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外观。这些柱子还配备了气候控制技术,包括照明、声学控制和雨水收集。玻璃开口可根据阳光照射情况进行调整,屋顶则集成了光伏元件,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的生产。
该项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一棵棵‘树干’从如雕塑般的阅读区景观中升起,直直延伸至屋顶并起到支撑作用,打造了层层错落的“树冠”天棚。屋顶下方有着一个阶梯式的“景观”,这里既是一个非正式的休憩区,也是一个可以在“树下”坐着阅读的区域。建筑中心为一个由“中央山谷”所构成的图书馆脊梁:它作为从建筑北侧至南侧的主要流线,引导着人们在阅读之坡的顶部至其他所有空间之中穿梭、游览。
每根树状立柱同时也是整合了一个个建筑技术的原件,柱内空腔容纳着气候控制,灯光,声学性能,雨水收集等建筑技术系统。而屋顶则有着集成光伏(BIPV)建筑元素,这一系统可以利用充足的阳光照射以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为建筑内部空间打造减少太阳热能增益的“树荫”。同时,高高耸立的玻璃幕墙在东侧和西侧逐渐降低,并与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主动式遮阳装置相辅相成,携手打造室内的舒适环境。此外,该项目使用了模块化组件和合理化的结构柱网,以此减少了对柱子与屋顶模块的定制需求。该项目于2018年开始建设,并预计于2022年底正式完工。